-
<正>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周年之际。在能源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下文简称为“学会”)迎来了45周年华诞。45年来,在历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学会始终紧密围绕中央各时期能源工作的决策部署,如同“筑路人”一般,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创新发展开山架桥、默默奉献,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07期 No.36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王一波;赵颖;汪雷;王文静;辛颢;李美成;茆美琴;苏建徽;张彦虎;董颖华;吕俊;李海玲;
2023年中国光伏技术发展迅速,从晶体硅、硅片、晶体硅太阳电池及其光伏组件、薄膜太阳电池及其光伏组件、新型太阳电池、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与应用、光伏功率变换器及平衡部件、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数智化技术、光伏发电标准及实证测试、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等方面对2023年中国光伏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客观描绘了中国光伏技术创新地图全貌。得到以下结论:1)三氯氢硅法(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法技术的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次装料拉晶(RCz)技术仍是主要的硅棒生产方式,结合颗粒硅料的连续直拉单晶(CCz)技术持续取得进展。2) n型太阳电池的市场份额快速增加,TOPCon太阳电池大规模量产,HJT太阳电池产能持续增加,BC太阳电池实现批量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钙钛矿太阳电池、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CZTSSe薄膜太阳电池、有机太阳电池等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屡创世界纪录。3)多层次立体化光伏发电应用体系不断丰富,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海上漂浮式光伏电站、天基/空间光伏发电系统、山地光伏电站等多元化应用模式蓬勃发展。
2024年07期 No.363 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9K]
[下载次数:2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9 ] - 徐伟;何涛;张昕宇;李博佳;边萌萌;
太阳能热利用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之一。对中国近几年太阳能集热、蓄热等关键部件,以及系统设计方法等集成技术的重要突破进行了梳理,对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制冷及太阳能工农业应用等应用形式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并对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太阳能热利用的应用形式以太阳能热水供应为主,已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在清洁取暖进程及“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供暖、制冷及工农业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增多,应用形式正向多元化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多能协同供能系统可以在有效解决太阳能资源不稳定性问题的同时提升系统经济性,是未来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4年07期 No.363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4K]
[下载次数:2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王同光;秦海岩;
作为应对气候危机、实现能源转型的主体能源,风电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自2014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状况,选取市场规模,技术实力,产业链与供应链,风电机组出口,发电成本,以及经济、社会、环境价值等维度,结合装机规模、单机容量、叶片长度、塔筒高度、新型技术、出口容量等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风电产业近10年(2014—2023年)发展取得的成就。同时,针对阻碍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别从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应用场景、技术创新方式、试验与验证体系、电网灵活性、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破解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风电产业近10年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未来,在抓住“双碳”机遇的同时,找准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风电产业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2024年07期 No.363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7K]
[下载次数:9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 ] - 庄修政;张兴华;张琦;陈伦刚;马隆龙;
迫于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中国率先提出“双碳”目标,并大力发展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具备零/负碳排放优势的生物质能。针对当前规模化利用面临的实际难题,通过汇总中国生物质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提出以“地域”或“原料特性”为基础发展生物质能的核心理念,并全面综述了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以能源化利用为目标的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生物燃气技术和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等,以及基于生物炭/碳材料、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的高值化利用技术;最后,讨论了该领域在未来发展可采取的策略及重点方向。现阶段,生物质能产业正面临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的关键节点,需立足国情,应对挑战,通过科学的顶层规划,聚焦基础与前瞻的技术方向,创新发展模式,为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2024年07期 No.363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2K]
[下载次数:3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 ] - 杨杰;陈香;刘昌昊;李朝升;卞振锋;陈春城;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光能利用方式,通过激发催化剂产生表面高能活性物种,进而引发表面化学反应,实现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化或加速化学反应速度。近年来,光催化技术在环境净化、能源转换和资源回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综述了近几年光催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就光催化技术面临的未来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在环境净化方面,光催化技术被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以及去除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在能源转换领域,光催化技术被应用于太阳能转换、分解水制氢,以及CO_2还原成多碳、高价值燃料;在资源回收领域,光催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废弃电子废料中贵金属的有效回收。
2024年07期 No.363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8K]
[下载次数:2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殷朝辉;蒋利军;刘蔚;刘皓;李衫衫;王骊骊;于庆河;李帅;米菁;郝雷;
作为一种绿色、低碳、高效的二次能源,氢能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氢能全产业链“制—储—输—用”各环节紧密联系,涉及众多关键技术创新和相关产业融合。对氢能产业链中“制—储—输—用”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针对氢能利用关键技术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展望。目前,氢能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其中,碱性电解水(AWE)制氢、高压气态储氢和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已经得到初步示范应用,但仍存在关键技术短板亟待突破的问题,比如:AWE制氢中低电压、高电流密度、高稳定性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氢燃料电池中高可靠性和耐用性的催化剂和质子交换膜的制备。未来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材料的研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氢电耦合协同作用,实现可再生能源无法并网电力的消纳,加快构建新能源体系。
2024年07期 No.363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2K]
[下载次数:2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 ] - 孙畅;张磊;鞠晓磊;
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和主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主动式太阳能建筑中可与建筑相结合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可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方法逐渐由定性分析为主转向定性、定量和综合分析,并以节能低碳、室内热舒适度、设计优化及相变材料的应用作为研究重点。2)系统的性能系数和太阳能保证率是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研究重点,设备选型、系统设计、运行策略是主要研究内容;阴、雨、雪天等太阳能无法利用的工况多采用太阳能辅助热泵供暖系统。3)增强光伏组件通风性可使光伏组件降温,提升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建筑的光伏发电量;回收利用光伏发电伴生热量有助于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率。
2024年07期 No.363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6K]
[下载次数:1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李伟;史宏达;刘臻;韩治;曹飞飞;于通顺;王雨樵;伦智昕;刘宏伟;孙科;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对可持续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面临着优化其能源体系的紧迫任务。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海洋能成为国内外能源研究的焦点,其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分析中国海洋能分布特征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海洋能开发的趋势,对未来的海洋能产业提出了构建面向“双碳”战略的海洋能顶层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海洋能技术的政策等建议,助力中国海洋能技术稳步发展。
2024年07期 No.363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6K]
[下载次数:20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 ] - 张栋;冯凯辉;时智勇;余秋霞;
为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国需要加大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并网是风光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电网公司积极服务新能源发展,不断加大新型电网建设力度。对风光发电并网的发展现状及政策趋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形势下促进新能源并网发展的相关建议。2023年,中国风光发电并网装机容量激增、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场化交易电量快速增长、新能源云平台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新能源政策呈现出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行新能源配置储能、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能源全面入市等发展趋势。总体来看,风光发电并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统筹优化利用好政策、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等各类资源和手段,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发展的承载能力,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
2024年07期 No.363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4K]
[下载次数:1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 ] - 巨星;徐超;郝俊红;宋记锋;滕伟;田华军;赵海森;陈哲;王天虎;廖志荣;杜小泽;
新型储能技术日益成为中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实现能源体系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关技术研究也在快速发展。开展了该领域的系列评价性综述工作,分为电化学储能技术、物理储能与储热技术、储能集成与规划3个部分,对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储能集成、安全、规划调度等储能系统相关领域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第1部分为电化学储能技术,重点对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固态电池和水系电池的技术与工程的相关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讨论。电化学储能技术具有灵活配置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功率和能量的应用需求,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成熟度最高,在储能市场占有主体地位,未来进一步发展集中于系统集成和安全技术方面,以推进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其他一些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电池技术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钠离子电池具有优越的低温性能,液流电池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等。
2024年07期 No.363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0K]
[下载次数:3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 ] - 夏晴;郭帅;马静晨;孟博言;蔡皖龙;孔彦龙;
地热能作为5大非碳基清洁能源之一,具有储量大和分布广泛等特点。概述了地热能利用技术分类及发展现状,并进一步介绍了浅层地源热泵技术、水热型供热系统、中深层地埋管供热技术以及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应用现状。对国内外现今地热能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及最新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从行业重难点问题攻关、多场景地热能利用适应性方案开发、地热储能技术探索等方向对中国未来地热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做出展望,以期为中国地热领域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建议与意见参考。
2024年07期 No.363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下载次数:2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杜凤丽;
随着中国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速度加快,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双重功能、具备在部分区域作为调峰和基础性电源潜力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使社会全面了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行业发展,促进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进一步发展,对2023年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同时分析了3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成本下降路径,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的建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行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为其进一步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仍需要通过总结经验并尽快落地一批采用不同技术形式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来不断提高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水平,并促进其成本下降,助力安全可靠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
2024年07期 No.363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0K]
[下载次数:10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 邵桂萍;许洪华;
通过分析中国能源结构现状与能源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未来能源需求,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低成本的能源转型现实路径,提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多能源互补、“冷热电”联供、集“源网荷”于一体的新型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综合系统;然后对可再生能源综合系统的现状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围绕用户侧构建分层次、分场景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集“冷热电”“源网荷”于一体的新型能源系统,是中国实现能源转型的系统解决方案。
2024年07期 No.363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下载次数:1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