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宇;刘仁杰;周昭民;章国生;蔡晓溪;郭泓霏;
提出了一种新型疏水涂层,首先,通过抑菌实验观察新型疏水涂层的抑菌效果。然后,利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量有无新型疏水涂层时光伏玻璃与液体的接触角,并测试新型疏水涂层的抗光老化性能和莫氏硬度;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仪测定有无新型疏水涂层时光伏玻璃的透光率和反射率,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以3个已投运多年的光伏电站为实例,从中选取用于实验的光伏阵列,并对仅清洗、既清洗又涂覆新型疏水涂层和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光伏阵列的发电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疏水涂层能很好地抑制细菌增长;采用新型疏水涂层后,光伏玻璃与水滴的接触角大于100°,达到疏水状态,具有自清洁效果;采用新型疏水涂层后,光伏玻璃不受光老化影响且硬度增加;相较于喷涂1层、旋涂2层和无涂层时,旋涂1层新型疏水涂层可提高光伏玻璃的透光率;户外光伏电站实证1年后发现,相较于仅进行清洗作业的光伏阵列,既清洗又涂覆新型疏水涂层光伏阵列的发电量增益最高可达10.95%,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旧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2025年07期 No.375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建辉;刘伟;秦鹏;
为准确计算山地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并为后续项目决策提供支撑,分析了环境因素和系统配置因素对山地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的影响,并介绍了基于太阳辐射数据、电流-电压曲线、实际运行数据和专业模拟软件的4种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计算方法。最后以陕西省某山地光伏电站为例,通过Candela3D软件进行总图布置,再导入PVsyst软件进行发电量模拟计算,并与基于太阳辐射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PVsyst软件模拟的首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为1208 h,与实际运行数据仅差0.17%,而基于太阳辐射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为1178.96 h,偏差达2.56%,说明PVsyst软件在模拟山地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2025年07期 No.37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刘启勇;
涉网试验是光伏电站转入商业化运营的关键前提,由于四川省山地光伏电站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且其输出功率变化显著,导致此地区的山地光伏电站进行涉网试验时,推进效果通常不如预期。对影响四川省山地光伏电站涉网试验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介绍;然后以实例的形式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4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最后通过实例对所提出的优化措施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1)影响四川省山地光伏电站涉网试验进度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审核跟进不力、施工遗留问题、涉网试验测试顺序不当及沟通协调不足等。2)可通过降低自然环境条件对涉网试验进度的负面影响;强化与电力调度机构的沟通,保障审批按序推进;严控施工质量标准,降低设备故障风险;完善涉网试验管理体系,提升全过程管理能力等措施保障涉网试验进度。3)部分山地光伏电站通过采用相应的措施,有效缩短了涉网试验时间,显著提高了涉网试验的整体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山地光伏电站在涉网试验中遇到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No.375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陈洪凯;
针对在结构松散、强透水、低黏结力的特殊地层进行微孔灌注桩成孔施工时易产生塌孔的情况,首先介绍了目前光伏支架微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中常用的成孔施工机械现状;然后以2个具有特殊地层的光伏发电项目工程实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的成孔施工机械进行了比选分析,并提出了挖改钎杆钻二次成孔工艺、挖改螺旋钻孔内造浆护壁工艺、钎杆钻潜孔钻联合施工工艺这3个成孔施工工艺方案;最后对成孔施工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研究结果表明:1) 3种成孔施工工艺方案均可起到一定的稳定土层及护壁的作用,可增加桩孔孔壁的稳定性。2)通过实践证明,所提出的3个成孔施工工艺方案在塌孔率的控制、混凝土充盈系数的控制方面均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可提高微孔灌注桩施工的成孔质量,达到节约材料的施工目标,并最终为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
2025年07期 No.375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杨根栋;刘娜;王超;李垚垚;
光伏发电项目的形式不断创新,随之带来了光伏场区地质条件呈现多样性及复杂性,这对光伏支架基础的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介绍了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常用的光伏支架基础类型;然后基于实际光伏发电项目的工程建设经验,从项目的地质条件、并网时间、土地属性、施工环境等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各类光伏发电项目的特点来探讨不同项目的光伏支架基础选型思路,结合各项目的风压参数、雪压参数、地质参数,以及设计使用年限等规范要求,计算光伏支架基础的支座反力,得出其规格及埋深,从而选择出最适合各项目自身特点的光伏支架基础型式。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煤矿治理区光伏发电项目,其光伏支架基础推荐选择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埋深较小的条形基础。2)针对生态较为脆弱、施工工期短的光伏发电项目,其光伏支架基础首选对生态坏境影响最小,且施工快捷的螺旋钢管桩基础;若遇到碎石土质,螺旋钢管桩基础难以施工时,建议选择对生态坏境影响相对较小、施工较为快捷的混凝土微孔灌注桩基础。3)针对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其光伏支架基础首选便于施工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基础。4)针对位于高寒地区且冬季存在冻土的光伏发电项目,必须对其光伏支架基础的埋深进行冻胀力作用下的基础稳定性验算,且应满足基础埋深大于设计冻结深度的要求,以确保基础的安全性。期望为后续光伏发电项目的设计和工程建设实践提供借鉴。
2025年07期 No.375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