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

solar energy

科技人物

  • 探秘可再生能源电解海水制氢新蓝海——专访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

    李鹏;孙静琳;于玲玲;

    <正>“双碳”战略的实施直接推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迅猛发展,截至2025年3月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82亿k W,首次超过了火电装机规模(14.51亿k W)。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装机规模使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与消纳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202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提出“项目整体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的比例应不低于60%”。储能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的重要方式。在诸多储能技术中,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具有长时大规模储能的特点,成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理想方案之一,也因此成为当下新型储能领域的一个火热赛道,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2025年06期 No.374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氢能储能专题

  • 海上风电制氢工艺系统及关键装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陶安;贾献林;张磊;张帆;

    在中国“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扭转能源短板现状并实现储能结构升级成为重要课题。氢能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之一,海上风电制氢是将海上风电与电解水制氢相结合的一种创新且可持续的制氢方法,海上风力资源丰富、具有可持续性,且风电技术清洁、环保,适合作为海上电解水制氢的能源来源。系统性地对目前海上风电制氢的工艺系统及关键装备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海上风电制氢的核心工艺,包括风电系统和制氢系统耦合工艺,以及电解海水制氢工艺;然后,分析了风力发电、电解水制氢、海水淡化、氢气纯化、氢的储存和运输这5大基本工艺流程,以及重要的系统冷却工艺流程,并对海上风电制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海上风电制氢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No.374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碱性电解槽3D两相流CFD模拟的研究进展

    邵明贤;胡振宇;乔健;于庆河;

    碱性电解水(AWE)制氢作为一种成熟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在大规模绿色制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AWE制氢的碱性电解槽内部涉及电场、温度场和流体场等复杂的耦合行为,传统的实验方法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测量碱性电解槽的产氢量和能耗,但在解析和调控其内部多物理场因素方面存在局限性,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技术能够充分了解碱性电解槽内部多物理场的耦合行为对其电解性能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碱性电解槽内部复杂过程的重要手段。针对几何模型、多物理场建模、实验验证与分析优化等关键过程,讨论分析了利用CFD模拟技术模拟碱性电解槽内部的气液两相流场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电解水制氢领域,CFD模拟能够有效指导碱性电解槽的设计开发和优化,从而可大幅降低设备开发成本,并提升设备的性能和效率。

    2025年06期 No.374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氢基能源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及其技术分析

    余官培;姜海;康慨;贾浩帅;杨航;张顺;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氢基能源成为清洁能源的核心之一,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氢基能源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深入分析煤电掺氨、气电掺氢、燃料电池技术,探讨其在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火电低碳转型和长时储能方面的潜力;最后对氢基能源储能技术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电掺氨、气电掺氢等储能技术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不足、火电低碳转型难度大等问题;相较于目前成熟的储能技术,氢基能源在实现长时储能上展现出显著的成本优势;氢基能源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未来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2025年06期 No.374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输出与储热调峰特性研究

    周慧;张开宇;胡锦华;刘盛豪;王玄骅;王巍;

    随着电网峰谷差的增大,其对调峰电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具有良好的可调度性,是优质的绿色调峰电源。以青海省某商业化运行的50 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为研究对象,对其组成部分、运行模式、输出特性及储热调峰能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该太阳能热发电站可克服光伏发电、风电的随机性、波动性缺点,在多云天气下也能维持稳定高功率输出,同时还能根据用电需求维持低功率持续运行,表现出良好能量调节能力。2)该太阳能热发电站可以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高峰期时,快速降功率运行;而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处于谷值时,快速升功率运行,使电网最大限度地消纳光伏发电和风电。

    2025年06期 No.374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行业观察

  • 太阳能多能互补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庄万霜;李宁;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具有节能、环境友好、温湿度独立控制等优势,是响应中国“双碳”目标的先进技术。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为太阳能在溶液除湿空调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但太阳能存在能量密度低、波动性强的弊端。因此,研究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中的多能互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太阳能热能与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能,以及光伏发电相结合的太阳能多能互补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性能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此类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未来可从智能化控制、储能系统优化及多元化供能等方面对此类系统进行研究。以期研究结果为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5年06期 No.374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时的合作问题探讨

    李嘉尧;王云正;雷洋;刘建国;

    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具有投资小、建设快、占地面积小、就地开发、就近消纳、清洁高效、市场规模大等特点,并以灵活性高与适应性强的优势得到快速发展。首先从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方与屋顶产权方的合作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屋顶租赁合作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等现有主要合作模式的特点、效益分配方式及其优缺点;然后从企业用电成本、企业用电量与项目建设成本3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双方合作模式的重要因素;最后深入探讨了合作过程中双方应关注的难题及面对的挑战,并提出了优化合作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把握经济可行性和资金安排、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划分合同责任等。研究结果可为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与运营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06期 No.37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太阳能资源“一般”地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与运行分析

    邓开;宋经纬;王晓忠;李好;

    以四川省乐山市某校园光伏车棚为研究对象,对太阳能资源“一般”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系统设计、运行数据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PVsyst7.4软件在太阳能资源“一般”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模拟中表现出较高的精确性,能有效预测发电量和系统效率(PR),光伏车棚的实际运行结果验证了该项目的经济性。2)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后的运维对其PR影响显著,包括系统跳闸后及时恢复并网和定期清洗光伏组件,每年可避免5%的PR下降。3)即使在太阳能资源“一般”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性,其投资回收期合理,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和应用前景。

    2025年06期 No.374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学术研究

  • 太阳电池的Poly-Si薄膜厚度测试研究

    赵孟钢;郝培远;袁程;郭宇;陶欢;

    晶硅太阳电池背面采用“隧穿氧化层+掺杂多晶硅层(即Poly-Si薄膜)”结构,形成良好的背面钝化接触结构,其中,隧穿氧化层提供了良好的化学钝化性能;Poly-Si薄膜与基底形成n+/n高低电场,阻止少数载流子运动至硅片表面,形成选择性钝化接触,因此,制备工艺上对Poly-Si薄膜的厚度非常关注。首先介绍了太阳电池生产中常用的Poly-Si薄膜厚度测试方法;然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生产线在线全检的在线PolySi薄膜厚度测试仪,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及设备组成;最后对离线模式的在线Poly-Si薄膜厚度测试仪与离线椭偏仪的测试性能进行了对比验证,对采用不同薄膜技术制备的Poly-Si薄膜的厚度测试进行了对比,并对在线Poly-Si薄膜厚度测试仪的在线全检模式进行了量产应用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线Poly-Si薄膜厚度测试仪与离线椭偏仪得到的Poly-Si薄膜厚度曲线变化趋势一致;采用引入偏移量的修正方式,可使在线Poly-Si薄膜厚度测试仪的测量准确度接近离线椭偏仪的测量准确度,二者差值可缩小到客户要求的±2 nm以内。2)结合客户的在线全检量产应用验证,该在线Poly-Si薄膜厚度测试仪能够满足生产线在线全检的需求,可统计出不同Poly-Si薄膜厚度范围的太阳电池数量,更加直观地反应占比情况;并且可直接通过自动化系统的吸盘将Poly-Si薄膜厚度超出范围的异常太阳电池挑出,对工艺监控起到有效帮助。

    2025年06期 No.374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采用不同光伏支架的HJT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性能研究

    陈传科;汪海军;董伟;王立闯;刘瑞;刘洪坤;

    以戈壁地区干旱气候条件下使用不同光伏支架的采用HJT光伏组件的光伏发电系统(下文简称为“HJT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性能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电量、正面和背面接收的太阳辐照度、直流侧瞬时输出功率、光伏组件工作温度等参数,对在1500 V系统电压设计条件下分别采用最佳倾角的固定式光伏支架、平单轴跟踪式光伏支架和微倾角平单轴跟踪式光伏支架的HJT光伏发电系统(下文分别简称为“固定倾角HJT光伏发电系统”“平单轴跟踪HJT光伏发电系统”及“微倾角平单轴跟踪HJT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微倾角平单轴跟踪HJT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能力最强,其次是固定倾角HJT光伏发电系统,最后是平单轴跟踪HJT光伏发电系统,三者的平均日发电量值分别为5.06、4.12、4.62 kWh/kW;以固定倾角HJT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数据为基准,微倾角平单轴跟踪HJT光伏发电系统的日发电量增益平均值为10.36%,平单轴跟踪HJT光伏发电系统的日发电量增益平均值为-12.53%。2)与采用平单轴跟踪式光伏支架相比,HJT光伏发电系统采用微倾角平单轴跟踪式光伏支架,可提升光伏组件背面接收的太阳辐照度,并有利于光伏组件散热,从而实现了更高的输出功率,可有效解决冬季时平单轴跟踪式光伏支架因太阳辐照接收不足而导致的HJT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低的问题。

    2025年06期 No.374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技术应用

  •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智能优化器的性能研究

    朱凌云;蔡洁聪;国旭涛;

    以某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智能优化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断功能、优化效果和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1)智能优化器仅在所有光伏组件均安装时才能有效降低直流拉弧引发的火灾风险;2)当光伏组件存在遮挡且遮挡率小于40%时,智能优化器通过降压维护光伏组件输出电流,可减少发电量损失,经济性表现较好;3)当光伏组件一致性较好时,加装优化器的收益难以平衡成本,智能优化器的经济性需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综合评估。

    2025年06期 No.374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助焊剂对返修TOPCon太阳电池EL图像脏污影响的研究

    杨少茹;贾现宁;刘月敏;李力聪;武晓燕;

    为探究太阳电池返修后EL图像脏污的原因,以成品TOPCon太阳电池为例,通过在太阳电池主栅处人为涂抹不同厂家生产的助焊剂,针对助焊剂的酸碱度、挥发性及其搭配不同配方银浆料时对太阳电池EL图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助焊剂的酸碱度与其对太阳电池的腐蚀程度之间无正相关性;时间越久,具有腐蚀性的助焊剂对太阳电池的腐蚀程度越明显。2)助焊剂挥发速度与太阳电池的腐蚀程度呈负相关,挥发速度越快,腐蚀程度越小。3)助焊剂涂抹量越多,对太阳电池正面的影响越大;不同配方的银浆料对助焊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可以通过优化银浆料配方,即选择合适的玻璃体和铅含量来提高浆料的抗腐蚀性,从而降低助焊剂对太阳电池的危害。以期研究结果为助焊剂和银浆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No.374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复杂荷载作用下农光互补项目中光伏阵列的整体力学分析

    汤海忠;龚健华;周凌波;陈永达;

    农光互补作为一种“光伏+”形式,当前正处于提速发展阶段,然而对于农光互补项目中光伏阵列受到复杂荷载影响时的整体受力情况尚无深入研究。基于此,以某农光互补项目为例,借助Rhino软件构建了光伏阵列的3D模型,然后在考虑光伏支架基础受力后,利用FLAC 3D数值分析软件开展了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光伏阵列整体力学特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光伏组件在考虑自重荷载工况下的变形量最大,在极端雪荷载工况下的变形严重程度比在极端风荷载工况下的大,但与“极端风+雪荷载”工况下的变形程度接近。在各个工况下,对于单块光伏组件而言,大部分光伏组件的应力呈现出中间区域大、上下两端区域小的特征。2)不同工况下光伏支架的整体变形趋势为考虑自重荷载工况>“极端风+雪荷载”工况>极端雪荷载工况>极端风荷载工况,但在“极端风+雪荷载”工况、极端雪荷载工况与极端风荷载工况下,光伏支架的最大变形量相差不大,均远小于考虑自重荷载工况下的光伏支架变形量。各工况下,光伏支架所受应力均集中在斜梁的前、中、后端;且前斜撑所受应力远大于后斜撑所受应力。因此,做好光伏支架构件的加强措施很有必要。3)在极端风荷载工况、极端雪荷载工况及“极端风+雪荷载”工况下,“极端风+雪荷载”工况对光伏阵列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大;但考虑自重荷载工况对光伏阵列产生的变形影响均大于前3种工况。在保证考虑自重荷载工况下光伏阵列的稳定性外,还应重视“极端风+雪荷载”工况下光伏组件及光伏支架的变形问题。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项目中光伏阵列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6期 No.374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中不同类型太阳能集热器在不同安装倾角下的热性能实测分析

    李开春;张景珊;赵钊;陈荣华;黄银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楼层高度的增加,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因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及与建筑外观融合性好等优点而受到关注。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热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性能。基于此,分别对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采用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和U型管太阳能集热器(下文分别简称为“平板式集热器”和“U管式集热器”)时,太阳能集热器在不同安装倾角下的热性能进行了实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平板式集热器的日有用得热量随着安装倾角的增加而减少,安装倾角为90°时的日有用得热量比70°时的少15%;U管式集热器在不同安装倾角下的日有用得热量变化不大,安装倾角为70°时的日有用得热量比90°的约高2%。2)在相同条件下,U管式集热器的日有用得热量普遍高于平板集热器,U管式集热器的安装倾角为70°、80°和90°时,其日有用得热量分别比平板集热器高12%、20%和23%。3)在相同条件下,U管式集热器的热损因数比平板式集热器的约低6%。

    2025年06期 No.37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