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小玮;张福庆;刘苗;何松;张若凡;
首先对n型TOPCon太阳电池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各工序找出导致产生PL暗片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太阳电池背面钝化接触结构提出采用双掺杂多晶硅/氧化硅结构,并对采用此结构且改善了磷烷流量、隧穿氧化硅层制备时间的n型TOPCon太阳电池进行了量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磷烷流量参数设置不当是导致产生PL暗片的重要原因,降低磷烷流量可以有效减少边角暗片的数量,但降低幅度较大会导致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下降;适度降低磷烷流量可在减少边角暗片数量的同时,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2)增加隧穿氧化硅层沉积时间,能有效降低边角暗片的数量。3)适度降低磷烷流量、增加隧穿氧化硅层制备时间及采用背面双掺杂多晶硅/氧化硅结构后,太阳电池的边角暗片的占比从0.64%降至0.07%,光电转换效率提升0.07%,表明此种方法既能降低太阳电池量产中PL暗片的数量,提升太阳电池良品率,又能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2025年09期 No.377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邹先进;邹海青;夏承志;
由于受地形、地块大小、各地块之间距离、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光伏电站中各光伏方阵的容配比通常与光伏电站的设计最优容配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分析光伏电站中各光伏方阵容配比的角度出发,对光伏方阵容配比的离散性进行系统性分析。基于遗传算法,首先对光伏电站中各光伏方阵容配比的分布进行了优化,然后对光伏方阵容配比的离散性对光伏电站整体发电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平地光伏电站,容配比离散性增大会导致光伏电站发电量下降,且发电量损失增大的速度逐步加快。若光伏场区的地块较为分散,可通过大、小装机容量光伏方阵搭配的方式来尽量降低容配比离散性带来的光伏电站发电量损失。2)针对复杂地形的山地光伏电站,对于朝向好、坡度优的地块,光伏方阵采用的实际容配比可等于或略低于设计最优容配比;而对于朝向差、坡度劣的地块,光伏方阵采用的实际容配比可高于设计最优容配比。一定离散性范围内的容配比分布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地形,且能够增大光伏电站的经济效益。
2025年09期 No.377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官培;姜海;康慨;赵悦;贺鑫;刘犇;
沙漠、戈壁和荒漠(下文简称为“沙戈荒区域”)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是国家重大能源战略之一,但是此类区域的本地电网灵活性较弱,新能源弃电率较高。为促进沙戈荒区域新能源消纳,以大数据中心、多晶硅产业和电解水制氢系统等典型工业用电负荷形式为例,对其负荷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然后针对沙戈荒区域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稳定负荷、稳定负荷与柔性负荷融合、柔性负荷这3种负荷场景中的整体电力生产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柔性负荷的方案实现沙戈荒区域风电和光伏发电高比例消纳,具有技术可行性,并且电力生产与消纳系统可实现与当地电网的弱联网甚至离网。引入柔性负荷的方案不仅对当地电网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沙戈荒区域新能源的消纳比例。
2025年09期 No.377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森;刘毅;王吉超;任乃祺;由梓默;史立志;
随着中国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如何更好地推动在存量装机容量中占比过半的集中式光伏电站提质增效,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益,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集中式光伏电站的特点和运维中存在的问题,从集约化管理模式、智能化运维方式、效益型技术改造及专业人才培养4个方面提出了运维过程中的改进措施,并针对集中式光伏电站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实施运维方式改进措施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运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运维人员的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设备维护与检修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仅使河北省某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故障总数同比降低了81.8%,故障处理时长也同比减少了28.9%;同时还提出了在运维方式改进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安全管理和成本管控,从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基础、保证现场安全、抓牢源头管控等方面确保安全生产,从严控技术改造成本、优化备件物资管理等方面实现成本降低。
2025年09期 No.377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朱辉;范子彦;田安;黄心沿;
为增大管式PECVD设备中源柜(下文简称为“管式PE源柜”)内部的安装、调试及后期维护空间,且实现从源柜侧安装和更换石英管,首先对管式PE源柜的常规空间布局进行了设计优化;然后对不同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对比;最后对最佳优化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管式PE源柜的常规空间布局,采用将内部管道从反应室抽口伸出后先左转,再直行从管式PE源柜背面中间伸出,并与外部管道对接的优化方案(即B_2版优化方案)后,管式PE源柜的现场调试效率提升了20%,石英管更换效率提升了40%,且源柜的美观性也得到大幅提升。
2025年09期 No.377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