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营;孙爽;孙勇;乐波;朱红路;吴海飞;
为实现对光伏组串故障的准确、快速诊断,以满足光伏电站数智化运维的需求,同时针对实际运行中的光伏组串基准运行状态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的基准运行状态下的光伏组串(即标杆光伏组串)选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光伏组串故障诊断中。首先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算法选取光伏标杆组串;然后利用标杆光伏组串与其他光伏组串间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的相对误差,基于3σ准则设计了光伏组串故障诊断规则;最后利用某集中式光伏电站中光伏组串的实际运行数据对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与其他光伏组串的输出功率进行对比,验证了所选标杆光伏组串的合理性;2)故障光伏组串所显示出的故障状态与基于所提出的故障诊断规则得到的结果一致,证明了此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2024年08期 No.364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晏海刚;李宁;张绳亮;王磊;张仕君;王慧芳;
针对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制备工艺中3合1工序的链式热氧化工艺的氧化性能与槽式碱抛光工艺酸洗槽的去氧化能力的工艺窗口及匹配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设计实验分别测试链式热氧化工艺条件(包括温度、氧气流量)、槽式碱抛光工艺的酸洗槽液体浓度对扩散后硅片表面掺杂浓度及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再根据初步实验结果对链式热氧化工艺与槽式碱抛光工艺的匹配性进行分析,得到整体3合1工序的优化工艺方案;然后采用电化学微分电容电压(ECV)测试扩散后硅片表面掺杂浓度及结深的变化情况,对研究结果进行了佐证,最终达到提升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3合1工序中的链式热氧化工艺与槽式碱抛光工艺对扩散后硅片表面掺杂浓度及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电性能存在重要影响,优化链式热氧化工艺的温度、氧气流量与槽式碱抛光工艺的酸洗槽液体浓度,提高二者的匹配性,使氧化能力与去氧化能力均达到临界点,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2024年08期 No.364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丁叶飞;
直流故障电弧是引起光伏电站火灾、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已提出多种检测方法对直流故障电弧进行防控,但大部分方法需要通过人工电弧进行验证,缺乏现场实用性和可靠性;且光伏电站现场直流故障电弧的偶发性和检测装置的复杂性,导致真实直流故障电弧的检测验证难以实施。针对该问题,基于时频域联合阈值判定法,搭建了云边协同的光伏电站直流故障电弧在线检测系统,并在光伏电站现场对其检测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直流故障电弧在线检测系统可有效检测真实直流故障电弧,但存在42.1%的误判率,现场检测的抗干扰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发现了光伏组件MC4端子在直流故障电弧影响下的失效过程,可为MC4端子直流故障电弧类火灾防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8期 No.364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陈栋;
针对光伏组件单二极管模型的非线性隐式超越方程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曲线拟合算法,通过调整模型中二极管反向饱和电流的求解形式,并应用高斯-牛顿法进行参数迭代,有效提升了模型的仿真精度和计算速度。通过与经典算例的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在提高仿真精度和改善收敛性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4年08期 No.364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佳;刘静静;
传统空气源热泵机组在低环境温度中运行的能效低,随环境温度的降低,制热量衰减严重,且存在潮湿天气下运行时结霜严重、化霜时影响用户采暖效果等问题。以一体式多能源耦合热泵机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实验平台,通过测试对该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COP)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一体式多能源耦合热泵机组采用模块化设计,安装快捷方便,系统控制简单,且初始投资较低。2)通过全流道双效集热板和风冷换热器可吸收自然环境中的太阳能、空气能、水汽能等多种能源,实现了一机多能源互补,有效解决了传统空气源热泵机组在环境温度低时能效低、在极端寒冷天气下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3)在环境温度为2.2~3.8℃,日均太阳辐照度为476 W/m~2的条件下,一体式多能源耦合热泵机组的输出功率为72.3~76.1k W,COP在3.4~3.5之间,比传统空气源热泵机组的COP提高了22%左右。
2024年08期 No.36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