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鹏宇;许文婧;王志康;修旗;
在太阳电池领域,常规的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太阳电池通常使用n型硅片,而p型硅片在硅片成本、工艺复杂程度等方面更具优势,且其所需的生产设备与常规n型TOPCon太阳电池生产线的兼容度也较高,但p型TOPCon太阳电池技术路线却并无产业化验证。基于此,设计了一种新型p型TOPCon太阳电池的结构,对其工艺制程进行了介绍;然后使用常规尺寸的硅片,在n型TOPCon太阳电池实际生产线生产该p型TOPCon太阳电池的样品,通过实验分析其性能,进行了产业化验证;最后给出了工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所提出的p型TOPCon太阳电池工艺制程中各工序的生产监控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该方案切实可行,且具备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潜力;2)与常规n型TOPCon太阳电池工艺制程相比,p型TOPCon太阳电池工艺制程显著优化了设备成本和工艺时间;3) p型TOPCon太阳电池具有一定产业化发展空间,后续可通过在原子层沉积工艺中配置最佳反应物前驱体和调整烧结峰值温度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该p型TOPCon太阳电池的制备工艺。
2025年08期 No.376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洪凯;
针对光伏电站设计图纸中的光伏组串编号需求,提出了一种以不同尺寸的长方形(光伏组串)为对象进行自动编号的方法,即光伏组串自动化编号方法。首先对光伏组串编号常用方法及其缺陷进行了介绍;然后以某光伏发电项目为例,对光伏组串自动化编号方法的编号原则、编号步骤进行了说明;最后对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践证明,此方法不仅相较于手动编号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编号便捷、工作效率高的优势;而且相较于编程手段或AutoCAD软件的二次开发编号方法,具有使用成本低、易操作的优点。该方法克服了现有的桩基自动编号程序仅能对点元素或圆元素进行识别编号的局限,通过创造性的在每个长方形的位置绘制圆形元素,方便桩基自动编号程序识别,从而实现了自动化编号。
2025年08期 No.37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帮俊;胡玉超;余振峰;周烨;曹明生;
针对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定日镜清洗设备的电气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侧面式定日镜清洗车(下文简称为“侧面清洗车”),其采用轮式拖拉机作为底盘、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力控制系统的动力、常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控制器,并且支持高压水冲洗及刷辊干/水洗的清洗方式。首先对该侧面清洗车的组成部件进行了介绍,然后从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测距超声波传感器布置、供水系统设计、配电结构设计4个方面对侧面清洗车的电力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最后从清洗作业的清洗阶段判断、执行机构的控制逻辑、供水系统的水路控制逻辑3个角度对清洗作业的控制逻辑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该侧面清洗车实现了清洗作业功能并满足了定日镜清洗效果的要求,其机械结构设计方案及电气原理设计可适用于目前主流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镜场设计。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定日镜清洗设备的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376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伟龙;张蒙纳;朱倩;甄胜利;李骎;龙少鹏;
提出了一种由智能视觉技术辅助的污泥太阳能干化系统。首先对常规污泥太阳能干化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的某污泥太阳能干化系统为例进行了系统的典型设计分析;然后对采用智能视觉技术的各子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智能视觉技术辅助污泥太阳能干化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采用智能视觉技术辅助污泥太阳能干化系统后,可在节省设备、建(构)筑物、人员投入的情况下,实现生产线进料端之间的泥垛高差小于等于4 cm,污泥干化区泥层厚度在3~11 cm范围内可调,防雾、防水凝湿度自控制,黏滞区长度便捷调控,全操作区智能安防等功能。2)综合考虑出泥含水率达标性及系统能效提升,智能视觉技术辅助污泥太阳能干化系统的最佳调控范围为:造粒干化区长度取13.0~15.8 m,温室内温度取38~53℃,这样全区日干化能力可以稳定在4.03 kg/m~2以上。3)黏滞区干化能力并不一定比造粒干化区干化能力差,在39~58℃温度区间内,黏滞区日干化能力显著升高,而造粒干化区日干化能力基本呈下降趋势,黏滞区日干化能力最高可达造粒干化区日干化能力的5倍以上。
2025年08期 No.376 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闫彪;
在光伏电站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下,光伏电缆桥架鼠患引发的起火事故严重威胁着光伏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对光伏电缆桥架的鼠患原因及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创新性提出在光伏电缆桥架上每隔30 m设置一道封堵墙,并将其与圆盘和倒刺结合使用;对采用不同方案时光伏电缆桥架鼠患导致的电缆故障发生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对采用不同方案时的火势蔓延时间进行了测试;最后对不同方案时的施工要点和维护要求进行了介绍。研究结果显示:1)单独采用封堵墙方案、倒刺方案和圆盘方案时,12个月后光伏电缆桥架鼠患导致的电缆故障发生率分别为25.4%、32.7%和33.5%;而采用“封堵墙+倒刺+圆盘”组合方案后,光伏电缆桥架鼠患导致的电缆故障发生率从1月时的63.8%降至12月时的5.0%,降幅达92.2%。由此可知,组合方案可取长补短,效果更好。2)无封堵墙时,火势可在12 min内蔓延至整个光伏电缆桥架;而当每隔30m左右设置一道封堵墙后,火势蔓延至100 m处耗时60 min,整体蔓延速度降低80%以上。3)通过采用物理阻隔(封堵墙)和防攀爬(倒刺、圆盘)的协同方式,可从根源上阻止老鼠进入光伏电缆桥架。4)在实际应用中,严格遵循施工要点进行施工,并做好定期维护工作,能够确保防护措施长期发挥作用,为光伏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2025年08期 No.376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