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安琪;宋昊;白建波;王喜炜;李华锋;张超;
主要利用电致发光(EL)手段对晶体硅光伏组件产生的裂纹、断栅和黑片等隐性缺陷进行分析研究,测试组件的最大功率;将有明显隐性缺陷的组件与无明显隐性缺陷的组件进行对比,分析各性能参数的差异,同时研究缺陷对功率的影响及缺陷产生的原因。另外,为研究黑片对组件的影响,选取组件做PID试验,观察试验后的组件EL图像和功率衰减情况,分析黑片产生原因及其对组件性能产生的影响。
2018年02期 No.286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7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0 ] - 唐秋文;吴月仪;纪承承;
主要研究在各种失配场景下,智能优化器对减少功率损失的作用。对已投运2年和7年的两个屋顶电站部分组件加装智能优化器,对比智能优化器对发电量的影响,发现智能优化器对由组件本身参数引起的组串失配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电站运营时间长短;对电站人为制造部分阴影遮挡后加装智能优化器,发现智能优化器对由阴影遮挡引起的组串失配的作用主要与遮挡面积、遮挡位置、辐照度及组件漏电流等有关。
2018年02期 No.286 14-1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薛太林;贺文彪;魏敏;
基于IEEE 10节点母线测试系统,分析在并网状态下接入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影响。采用牛顿拉夫逊的配电网潮流算法,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分析分布式电源对稳态电压和潮流变化的影响,得出分布式电源接入主动配电网的一般规律,以及保证和改善主动配电网电能质量的措施。
2018年02期 No.286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7 ] - 黄小东;张超;刘丕群;
首先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所建立的光伏支架模型进行线性屈曲分析,得到其1阶临界载荷值,然后引入其1阶屈曲形状的0.01倍作为初始几何缺陷,并基于弧长法对该模型进行考虑初始几何缺陷的非线性屈曲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非线性屈曲分析得到的模型极限承载力小于线性屈曲分析结果,说明光伏支架结构对初始几何缺陷的响应比较明显,因此,对光伏支架结构进行考虑初始几何缺陷的非线性屈曲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在生产加工、运输、安装等环节要尽可能避免产生初始几何缺陷。
2018年02期 No.286 23-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李芮;李世杰;武永鑫;王虎;徐征;
为研究局部阴影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本文以320 W单晶硅光伏组件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模拟方法研究组件在不同遮挡比例和不同遮挡方式下的输出特性,并通过现场实验对模拟结论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光伏组件内任意一块电池片的遮挡均会导致整个组件输出功率衰减,当电池片被遮挡面积大于50%时,组件输出功率降低1/3;组件中处于同一旁路二级管内的电池片被遮挡时,不论被遮挡的电池片数量是多少,均会导致约29%的组件功率衰减;组件被局部阴影纵向贯穿遮挡时的输出功率比横向贯穿遮挡时提高约216 W。
2018年02期 No.286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5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1 ] - 李锦鹏;蒋川;
提出了一种矩阵型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设计并制作了具有传热效率高等优点的水冷型PV/T接收器;设计了聚光比为13.58的聚光太阳能系统,并建立了实验系统;研究了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太阳辐射强度对聚光系统综合热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和实验条件下,聚光太阳电池输出的最大电功率为65.1 W,对应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2.1%;非聚光太阳电池输出的最大电功率为8.3 W,对应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3.4%;而矩阵型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的热电综合效率达到71%。
2018年02期 No.286 31-3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4 ] - 冯相赛;
介绍了一种利用单二极管5个参数的光伏组件模型估算光伏组件参数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其他额外数据,仅利用光伏组件铭牌中的参数就可以计算光伏组件的相关参数。首先把标准测试条件(STC)下的光伏组件电气方程中的5个参数等量代换为2个参数,然后通过构建最小二乘目标函数法在特定范围内进行扫描优化确定2个参数的值,最后利用STC条件下的单二极管5参数电气模型确定其他参数;同时也构建了NOCT条件下组件的全参数模型。该方法易于实施且能够避免收敛问题,从光伏组件的分析结果来看,该方法能够精确估算组件的参数。
2018年02期 No.286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9 ] - 薛鸿斐;刘江峰;黄静;齐志伟;余振;张臻;
通过对电站中已发生PID效应的光伏组件进行实地修复和后续使用等实验,探究其修复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修复后再次使用的稳定程度,以期通过此研究对光伏电站系统质量的提升有一定借鉴价值。
2018年02期 No.286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0 ] - 刘志广;刘彬彬;
通过研究总结艾默生SSL0500B型光伏逆变器通风机的运行情况,分析出通风机原运行控制方式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最终通过对设备耐温、运行可靠性等因素的研究分析,将通风机运行控制方式由原来的自动启停式改为温度和功率共同控制的综合控制式。通过在正北沟光伏电站的实践、观察和统计,发现通风机运行控制方式改进后效果良好,通风机运行时间大幅减少,初步达到了降低通风机维护成本、节约用电量、提高发电效益的目的,这种改进方式对同类型光伏发电企业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2018年02期 No.286 46-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3 ] - 陈敏;
通过对400V并网型微电网系统实例的负荷及光伏装机容量统计,结合相关规程规范对微电网系统的要求,并本着经济性利用电能的原则,设定计算了储能电池容量的多个边界条件,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选用不同的边界约束条件,给出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储能电池容量;最后在此基础上对离网型微电网系统的储能电池合理容量配置进行简单探讨,形成一套科学的微电网系统储能电池最佳容量配置估算方法。
2018年02期 No.286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4 ] - 周冬兰;廖丹;程彩虹;熊仰;
介绍了光伏系统在电子交通监控中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详细讨论了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过程,并分析了其产生的环保效益,为光伏系统在电子交通监控中的应用与普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2018年02期 No.286 54-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5 ] - 邵志雄;赵峰;夏宁;
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小型多级满液型蒸发回热式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整个系统共有14个单元,分为7级,第1级由8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括CPC、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热管及海水箱;从第2级开始,每个单元加装回热管构成集热/蒸发/冷凝三位一体单元。系统运行在正压和常压状态,使用逐级降温回热法来加强蒸汽凝结潜热的回收利用,并通过实验研究天气条件及辐照度对该系统制水性能和热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本装置冬季单位集热面积的制水率最高可达1.5kg/(h·m~2),制水性能系数最高可达3.4,综合系数最高可达1.3,系统整体各项性能均较优异。
2018年02期 No.286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5 ] - 张胜红;赵栋利;赵妍;
通过介绍站级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及集团级集中运营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指出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光伏电站运营过程中各种低效、高成本的问题。
2018年02期 No.286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9 ] - 孙陆萌;张晓峰;刘学来;
从济南地区采暖现状入手,分析了济南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系统性能特点、运行方式、系统的经济性、环境影响等各个方面,并得出结论:跨季节蓄热太阳能采暖在济南地区是可行的。
2018年02期 No.286 67-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