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太阳能聚光PV/T系统聚光器的研究进展
王哲,端木琳,李祥立,舒海文
摘要(Abstract):
介绍了太阳能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系统聚光器的分类、国内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聚光器设计中的3类曲面形式、聚光方式及其特点、主要材料等关键问题,总结了各类聚光器的数值模拟或实验研究的结果,并对聚光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聚光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KeyWords): 太阳能;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聚光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之课题《基于热泵的建筑复合能源系统研究与示范》(2014BAJ01B04)
作者(Author): 王哲,端木琳,李祥立,舒海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高飞,谢冀江,张来明.光伏聚光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太阳能,2012,(7):11-19.
- [2]施钰川,李新德.太阳能应用[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7.
- [3]彭文.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集热器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 [4]郭丰.聚光光伏的发展[J].电源技术,2009,(10):936-941.
- [5]杜春旭,王普,吴玉庭,等.线性菲涅耳聚光装置的聚光比分析[J].光学学报,2011,31(8):1-7.
- [6]马惠民,周翠萍,唐豫年,等.太阳能聚光器技术性能指标的理论研究[J].太阳能学报,1984,5(3):329-334.
- [7]Roland Winston et al.Nonimaging Optics[M].Academic Press,2004,319-321.
- [8]李望,徐熙平,宋贺伦,等.分布式焦点法线聚焦菲涅耳聚光器设计及性能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0,(4):721-726.
- [9]舒碧芬,沈辉,金井升,等.聚光光伏系统接收器优化设计要素[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C],常州,2008.
- [10]刘颖.太阳能聚光器聚焦光斑能流密度分布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 [11]朱本仁.蒙特卡罗方法引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 [12]王宝群,姚强,宋蔷,等.光伏/光热(PVT)系统概况与评价[J].太阳能学报,2009,30(2):193-200.
- [13]Huang B J,Lin T H,Hung W C,et 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olar photovoltaic/thermal systems[J].Solar Energy,2001,70(5):443-448.
- [14]周希正.太阳能槽式聚光集热系统分析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 [15]王科.复合抛物面聚光型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性能实验[D].重庆:重庆大学,2008.
- [16]王科,崔文智,李隆键,等.聚光型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研究进展[J].太阳能,2007,(8):27-32.
- [17]许自霖.太阳能电热联用槽式聚光器设计与性能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1.
- [18]张谦.线性菲涅耳反射太阳能聚光器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 [19]胡芃,张谦,刘阳,等.线性菲涅耳型太阳能聚光光热系统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12):2223-2227.
- [20]李超.光伏光热一体机聚光单元的优化设计[D].厦门:集美大学,2013.
- [21]李超,许志龙.太阳能光电—光热复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1,(4):69-71.
- [22]许志龙,刘菊东,黄种明,等.聚光跟踪光伏&光热一体机热性能[J].太阳能学报,2012,33(3):500-505.
- [23]刘阳.基于聚光分频技术和改进型LFR聚光器的光伏/光热综合系统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 [24]封昌选,张红,许辉,等.一种新型CPC聚光热电联产系统[J].可再生能源,2014,32(5):569-573.
- [25]王云峰.太阳能碟式聚光发电供热综合利用系统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 [26]王云峰,季杰,何伟.抛物碟式太阳能聚光器的聚光特性分析与设计[J].光学学报,2012,(1):206-213.
- [27]邬二龙.太阳能热光伏热电联产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 [28]陈海飞.高倍聚光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 [29]徐永峰.槽式聚光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光伏电池阵列特性分析[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 [30]王六玲,徐永锋,李明,等.聚光太阳能热电系统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0,31(9):1154-1160.
- [31]谢飞.关于太阳能电热综合利用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
- [32]陈海平,于鑫玮,魏进家,等.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光伏/光热与燃煤发电机组联合供能系统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14):2251-2260.
- [33]孙健,王艳香,施明恒.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PV/T系统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2,33(1):86-91.
- [34]徐寅,华永明,王程遥.对采用定容式冷却的低倍聚光光伏/光热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3,34(9):1638-1643.
- [35]高益兵.聚光光伏系统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 [36]舒远,胡艳宁,田东平.非对称CPC-PV系统性能数值模拟计算[J].激光杂志,2001,(2):31-33.
- [37]杜春旭,王普,吴玉庭,等.线性菲涅耳聚光系统无遮挡镜场布置的矢量分析法[J].太阳能学报,2012,33(3):397-404.
- [38]杜春旭,王普,马重芳,等.线性菲涅耳聚光系统无遮挡镜场布置的光学几何方法[J].光学学报,2010,30(11):3276-3282.
- [39]江守利,陈则韶,胡芃,等.等光强分布的折平板反射聚光系统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6):917-920.
- [40]林海浩,张雪梅,钟英杰.太阳能光伏聚光器技术进展[J].太阳能,2008,(8):34-39.
- [41]汪韬,李辉,李宝霞,等.用于光伏系统新型菲涅耳线聚焦聚光透镜设计[J].光子学报,2002,31(2):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