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光伏充电单元研究及主要参数匹配
徐东,张洪信,周美施,王新亮,张延君
摘要(Abstract):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落后及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使用方式单一的缺点,本文提出光伏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出一种新型电动车光伏充电单元,不仅可解决电动汽车的充放电困难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更加便捷地利用太阳能,提高光伏电站的经济性。由于电动车光伏充电单元包含蓄电池和充电桩两个功能不同的部件,本文结合充电单元的功能,制定出电动车光伏充电单元的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电动车光伏充电单元参数匹配方案,该方案可获得不同的光伏电站建设的匹配参数;然后依据该方案,本文给出一个设计示例,为光伏电站建设和电动车充电桩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电动车;光伏电站;充电桩;参数匹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2014AA052303);; 青岛市民生科技计划(15-9-2-117-nsh);; 山东省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2014ZZCX05501)
作者(Author): 徐东,张洪信,周美施,王新亮,张延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魏国,商慧杰,朱春波,等.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21):124-126.
- [2]刘永相,侯兴哲,周孔均,等.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集群监控系统设计[J].测控技术,2012,31(6):103-106.
- [3]赵明宇,王刚,汪映辉,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0):65-69.
- [4]路欣怡,刘念,陈征,等.电动汽车光伏充电站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8):46-56.
- [5]马钧,年晨宁.崇明岛2020年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独立电网的构想[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1,(2):1-4.
- [6]钱科军,袁越,石晓丹,等.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效益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29):11-15.
- [7]Locment F,Sechilariu M,Forgez C.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with PV grid-connected configuration[A].2010 IEEE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VPPC)[C],Lille,2010.
- [8]王昊鹰.近几年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27-28.
- [9]陈永银,刘立志,杨杰,等.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114-114.
- [10]张亮.光伏系统中锂电池智能管理系统设计[D].扬州:扬州大学,2012.
- [11]路欣怡,刘念,陈征,等.电动汽车光伏充电站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8):46-56.
- [12]刘统凯.分布式光伏电站充电桩设计[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5.
- [13]时智勇,贺明智,郝瑞祥,等.基于同步PI控制的电动车光伏充电单元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9,43(10):39-41.
- [14]龚春景.大容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交流输出功率计算方法研究[J].华东电力,2009,37(8):1309-1312.
- [15]李怀辉,王小平,王丽军,等.硅半导体太阳能电池进展[J].材料导报,2011,25(19):49-53.
- [16]张兴磊,杨丽丽,张东凤.户用光伏发电系统中太阳能电池板的匹配设计[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2):153-156.
- [17]管仁德,李建泉,张蓉,等.建筑光伏并网电站系统设计[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3(6):15-20.
- [18]罗庆洲,张建标,梅安新.蓄电池容量设计中平均连续阴雨天数的计算与探讨[J].蓄电池,2011,48(4):173-175.
- [19]张良,严正,冯冬涵,等.采用两阶段优化模型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内有序充电策略[J].电网技术,2014,38(4):967-973.
- [20]宋永华,阳岳希,胡泽春.电动汽车电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11(4):1-7.
- [21]Kang B,Ceder G.Battery materials for ultrafast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J].Nature,2009,458(7235):190-193.
- [22]刘汉雨.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及寿命预测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
- [23]徐明磊.青岛市居住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